学科介绍:
药 学
药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一直是校的优势之其理1956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78年首批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0年安徽省属第一个博士点,2003年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药学一级学科硕士位授权点,2011年药学一级科博士位授权点。自上世纪80年代即为安徽省重点学;2013年药学科获得省级重大建设项目;2015年以来药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全球排名一直位于前1%;2015年,在全国第四轮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药学”学科位于全国学科位于全国B类;2017年药学科获批安徽省属高校国内一流学科, 2019年药学获批省高峰科,2020年临床药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学科位于“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排名”前 20%,是《中国药理学通报 》主编和出版单位;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教育部药学类指委副主员、中国理会副理事长、IUPHAR临床药理事;Acta Pharmacol Sin、Int J Biol Sci等期刊副主编和编委30余人;主编《临床药理学》全国规划教材1-6版;《药理实验方法学》(1-4版)。近5年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项。
学科拥有专任教师98人,教授3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1人,博士学位占比 98.8%,具有海外访学经历(10个月以上)的教师达到57.3%以上。学科拥有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30 人。2016-2019年期间,学科从香港中文大学、巴黎第十三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南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2人。2020年,由斯坦福大学和爱思维尔联合发布全球前2%科学家,以“Parmacology&Parmacy"为筛选条件,安徽医科大学有6位学者入选了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科拥有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大自身免疫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有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5个学科实验室;建有仪器分析实验室、药学综合技能实验室、药物分析中心、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4个平台;8个学生综合实验室。构建了以学科平台中心,科研平台、产学研平台为相结合的多层次平台体系,总面积 8000 平方米,投入建设费用 5000 万元。
学科方向
(1)方向一:天然药物活性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安徽天然药物活性研究实验室和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对我省特色中药资源进行分离提取筛选活性成分并结构改造,寻找新的候选化合物,尤其在白 芍、丹皮、菊花、老鹰茶的活性成分研究方面。
研究特色和优势:从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根据炎症免疫性疾病的靶点进行结构改造虚拟筛选,寻找新的候选化合物。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资助,总经费达到2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5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方向二:药物靶点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从事炎症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相关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瘢痕等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
研究特色和优势: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相关性肝病的新靶标及药物机制上具有特色与优势。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总经费达到2000 余万元。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 、二 、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11项,2个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新药获1.1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3)方向三: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和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根据药物作用新靶点、新机制,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设计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合成。
研究特色和优势:在针对炎症免疫性疾病信号转导小分子调控、抗肿瘤小分子先导化合物的临床前研究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 总经费达到 1500 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20 余篇,申请/授权专利20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4)方向四: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
研究内容:依托安徽省创新药物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和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探讨抗炎免疫药物在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承担国家下达的药物临床试验的任务。
研究特色和优势:在抗炎免疫药物的临床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研究及定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 总经费达到 1500 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
中药学
中药学学科是安徽医科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02 年我校中药学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8 年获评安徽省重点学科,2010 年成为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中药药理学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
学科方向
(1)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研究
(2)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
(3)中药及复方复杂体系研究
本学科历史积淀厚重,学科体系完善。自上世纪50 年代对臭梧桐和地龙开始,本学科对于中药的研究一直持续,在注重经典名方的传统应用的科学内涵挖掘的同时,也注重单味中药以及中药源单一活性物质的深度评价和研究,建立了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的全中药范畴的评价体系。本学科围绕中药学学科特点,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聚焦研究方向。安徽医科大学药学学科群一直深耕抗炎免疫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本学科依托安徽医科大学药学学科群,形成了特色的抗炎免疫中药研究体系。本学科立足安徽,专注服务地方药学发展。安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省,本学科对安徽优势资源药材白芍、豹皮樟、野菊花、枇杷叶、鬼针草等进行系统的抗炎免疫研究,形成了以白芍总苷胶囊为代表的新药研究成果,以及以宁国老鹰茶产销合作社为代表的地方服务成果。 学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秉承“修身至善,博学悟真,中西兼容,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增强科研学术水平为目的,以培养科学研究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原则,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系统的科学实验技能,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主要从事中药学领域科研与教学的高层次专业人才。